图书介绍:最近一两年,坊间关于饮食文化的书籍颇多,其中不乏一些好书。被称为“美食文学革命家”的沈宏非写的《写食主义》,还有赵珩老先生的《老饕漫笔》都算是其中的优秀之作。特别是那本《老饕漫笔》,光文章标题就十分诱人,譬如蜜汁红苕、中山公园的藤萝饼、辉县吃海参、镇江端午鲥鱼肥、塔尔寺酸奶、药羹鲈脍的寂寞等,还有很多。至于那些 菜名则更加诱人,看书看得流口水毕竟不是什么雅事,就暂且作罢。而对于一本谈吃的书来说,不仅写的必须是美味,更要写得好看,把其中的精髓点出来。汪朗在《财经》杂志上写专栏,便把这样的风格发挥到及极至。虽说他不是赵珩老先生那样吃遍大江南北几十年的老食客,但用书本知识来弥补实践经验,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更何况,汪朗引经据典,把吃写得活灵活现,极其好看。其中的笔调,隐约中又与他的父亲汪曾祺老先生有几分相似。加之这是一本“父子书”,一本书这边是父亲的文章,翻过来,另一边则是儿子的文章。“汪氏父子闲说饮食”的名头,也使得阅读的兴趣陡增。汪曾祺老先生的小说素来以艺术品位见长,以故乡为背景的小说名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描写的风景简单而素朴。艺术价值曾经在很长时间内被人忽视,因而,汪曾祺、废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