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半坡人的刻画符号(节选)&郭沫若 1
最早的中国教育场所——半坡遗址“大房子”(节选)&毛礼锐 瞿菊农 邵鹤亭 4
传说中的黄帝对远古文教的贡献(节选)&张岂之等 6
从考古发掘试探中国教育的起源(节选)&罗裕详 8
苍颉造字传说的源流考辨及其真相推测&谭世宝 11
西周学校教育管窥(节选)&杨春和 刘志荣 22
辟雍和泮宫(节选)&张瑞璠 32
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傅琳凯 王立仁 43
略论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戴庞海 52
析“学在官府”的西周音乐教育&崔旭 63
西周时期三类不同性质的射礼及其演变&胡新生 69
西周时期民间家庭教育内容管窥——以《诗经·国风》的探析为例&黄晓玲 79
华夏文教事业的开创者——周公旦&黎顺清 89
“学在四夷”与先秦的学术和思想&启 良 99
老子教育思想探析&董清民 106
连接“道”与“人”的桥梁——老子“天德观”思想及其德育价值&刘峻山 114
道教的起源与形成&袁志鸿 128
论先秦道家黄老学派教化观的特点和影响&米靖 130
《弟子职》与先秦的学校教育&张连伟 141
秦代教育论说&黄灼耀 146
关于“焚书坑儒”研究的几个问题&李殿元 154
秦始皇与“焚书坑儒”——浅论儒学在秦代的发展&吴涛 李智勇 162
汉代独尊儒术的得失&张岱年 169
论汉代文教政策的形成&江铭 174
略论西汉的学校与教育&华友根 185
汉代的太学&江铭 197
论汉代太学的学风&张荣芳 206
汉代学校的教材与经学&熊承涤 215
汉代社会教化模式探析&田张霞 229
汉代经学教育中的师法与家法&姜维公 236
“五经博士”的设置与儒学尊崇地位的形成&栗洪武 郭向宁 246
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匠——司马迁&刘新科 251
既是史学家,又是教育家——班固&彭来堂 264
中国古代第一位女教育家——班昭&周 亮 向 华 279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安私学、家学与佛学的发展和兴盛&辛轲 王文坚 287
魏晋风骨,博学贤士——傅玄&田建荣 296
论唐代政治清明及其学术影响&童强 304
论唐代的文化政策&王永平 313
试析唐代的乡里村学&万军杰 321
论唐代关中士族的家族教育(节选)&李浩 333
唐代书院的创建与功能&李才栋 338
千古师表韩愈的教育思想&张熊飞 349
岩廊上才,邦国茂器——杜佑&熊晓春 李娟 362
宋代“关学”奠基者——张载&刘新科 373
明代硕儒——吕柟&曹立军 391
“关学”后起之秀——杨爵&王凯 401
“关中书院”创立者——冯从吾&曹鸿远 邵长安 409
最早向西方学习的教育家——王徵&张云昉 刘新科 415
清同治、光绪时期陕西书院及其活动&杨远征 田丽娟 423
味经、崇实书院及其在传播西方科技中的历史作用&张惠民 429
三秦公学与陕西早期的科学教育&姚远 苏晋生 张银玲 徐象平 436
清末陕西的中体西用思潮&赵瑛 446
清初“关西夫子”——李因笃&杨建文 452
太白鸿才一“雪木”——李柏&张道俭 460
志操高洁,博学鸿儒——李二曲&郭祖仪 467
理学后秀,晚清名儒——贺瑞麟&康万武 482
刘古愚的教育价值观&郝文武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