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国国情总览
中国国情总览

中国国情总览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4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邵华泽主编
  • 出 版 社: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44000389
  • 页数:183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国情总览》目录

目录 3

基本国情卷 3

地理位置 3

面积 3

疆界和邻国 3

行政区划 4

特别行政区 5

自然概貌 5

阴山山脉 6

天山山脉 6

主要山脉 6

地形概况 6

昆仑山脉 7

秦岭 7

南岭 7

大兴安岭 7

太行山脉 7

武陵山 7

六盘山 8

贺兰山 8

喜马拉雅山脉 8

祁连山 8

台湾山脉 8

武夷山脉 8

长白山地 8

阿尔泰山脉 8

衡山 9

普陀山 9

嵩山 9

恒山 9

五台山 9

华山 9

泰山 9

主要名山 9

横断山脉 9

黄山 10

九华山 10

庐山 10

崂山 10

峨嵋山 10

阿里山 10

主要山峰 10

珠穆朗玛峰 10

云贵高原 11

主要盆地 11

黄土高原 11

塔里木盆地 11

准噶尔盆地 11

青藏高原 11

主要高原 11

希夏邦马峰 11

乔戈里峰 11

内蒙古高原 11

主要平原 12

长江中下游平原 12

东北平原 12

华北平原 12

哈密盆地 12

吐鲁番盆地 12

四川盆地 12

柴达木盆地 12

三江平原 13

珠江三角洲 13

台湾西部平原 13

成都平原 13

河西走廊 14

河套平原 14

银川平原 14

两广丘陵 15

浙闽丘陵 15

江南丘陵 15

山东丘陵 15

辽东丘陵 15

主要丘陵 15

沙漠概况 16

主要沙漠 16

塔克拉玛干沙漠 16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16

巴丹吉林沙漠 16

腾格里沙漠 16

地质构造基础 17

地质构造 17

毛乌素沙漠 17

库姆塔格沙漠 17

火山 19

地震 19

气候 19

气候特征 19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0

温度带的划分 21

干湿地区分布 22

气温分布 22

寒潮 23

年降水量分布 23

台风 24

陆地水 24

梅雨 24

河流概况 25

珠江 26

淮河 26

黑龙江 26

黄河 26

长江 26

主要河流 26

雅鲁藏布江 27

塔里木河 27

伊犁河 28

额尔齐斯河 28

京杭运河 28

灵渠 28

湖泊概况 28

洞庭湖 29

鄱阳湖 29

主要湖泊 29

青海湖 29

太湖 30

洪泽湖 30

巢湖 30

沼泽 31

冰川 31

温泉 32

瀑布 32

龙羊峡 33

三门峡 33

刘家峡 33

长江三峡 33

虎跳峡 33

峡谷 33

近海 34

近海潮汐 34

近海海流 34

近海水团 34

半岛 35

辽东半岛 35

长江口的崇明岛 35

雷州半岛 35

山东半岛 35

海南岛 35

台湾岛 35

岛屿 35

海岸 35

海峡 36

渤海海峡 36

台湾海峡 36

琼州海峡 36

大陆架 36

土壤特征 36

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36

植被特征 37

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38

动物特征 39

自然地理区划 40

自然资源 42

土地资源 42

土地政策 45

国土管理 46

国土规划 48

水资源 51

气候资源 54

生物资源 56

自然保护区 60

矿产资源 62

能源资源 64

海洋资源 67

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开发政策 69

自然资源管理机构与组织 71

自然资源开发战略 73

劳动力资源 75

旅游资源 76

中国政治概况 78

中国经济概况 92

中国文化概况 101

北京市 1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概况 111

上海市 113

天津市 115

黑龙江省 116

辽宁省 118

吉林省 120

内蒙古自治区 121

山西省 123

河北省 1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27

甘肃省 129

宁夏回族自治区 130

青海省 131

陕西省 133

河南省 135

山东省 137

江苏省 138

湖北省 140

安徽省 141

浙江省 143

西藏自治区 144

广西壮族自治区 146

江西省 148

四…省 149

湖南省 151

福建省 153

云南省 154

贵州省 156

广东省 157

海南省 159

台湾省 161

政治卷 165

概述 165

古代中国政治 170

政治制度 170

禅让制 170

世袭制 170

宗法制 170

分封制 171

中央集权制 171

郡县制 171

府州制 171

国王 172

部落联盟议事会 172

政治机构及职官 172

太师、太傅、太保 172

九品中正制 172

保甲制 172

六部 173

三省 173

都察院 173

三公九卿 173

皇帝 173

军机处 174

锦衣卫 174

政治思想 174

儒家政治思想 174

大理寺 174

理藩院 174

道家政治思想 175

墨家政治思想 175

法家政治思想 175

三家分晋 176

商鞅变法 176

春秋五霸 176

战国七雄 176

秦统一六国 176

国人暴动 176

政治事件 176

农家政治思想 176

杯酒释兵权 177

贞观之治 177

王安石变法 177

张居正改革 177

楚汉战争 177

陈胜吴广起义 177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8

三藩之乱 178

明末农民起义 178

汉武帝刘彻 179

诸葛亮 179

秦始皇嬴政 179

唐太宗李世民 179

诸葛亮(见政治卷) 179

炎帝 179

政治人物 179

黄帝 179

黄巢 180

宋太祖赵匡胤 180

元世祖忽必烈 180

明太祖朱元璋 180

垂帘听政 181

太平天国政治制度 181

君主立宪 181

清圣祖玄烨 181

政治制度 181

近代中国政治 181

李自成 181

总统制 182

责任内阁制 182

议会制 182

三三制 183

五院制 183

资政院 183

政治机构 183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 183

民主集中制 183

大元帅制 183

军政府 184

众议院 184

参议院 184

国务院 184

东王府 184

天王府 184

谘议局 184

政事堂 185

军务院 185

国民政府 185

中统 185

军统 185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85

维新思想 186

政治思想 186

抗日民主政府 186

苏维埃政府 186

国民参政会 186

国防最高委员会 186

三民主义 187

无政府主义 187

基尔特社会主义 187

新民主主义 187

“乡村建设” 188

戴季陶主义 188

中国的法西斯主义 188

国家主义 188

政治组织 189

拜上帝会 189

强学会 189

同盟会 189

义和团 189

中国国民党 189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90

鸦片战争 190

中华革命党 190

政治事件 190

洋务运动 191

甲午中日战争 191

戊戌变法 191

义和团运动 192

辛亥革命 192

袁世凯称帝 192

护国运动 192

五四运动 193

护法运动 193

新文化运动 193

国民革命 194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4

土地革命战争 194

“九·一八”事变 195

抗日战争 195

解放战争 195

政治文献 196

天朝田亩制度 196

资政新篇 196

大同书 197

建国大纲 197

国民党一大宣言 197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7

新民主主三义论 198

林则徐 198

政治人物 198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8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8

李鸿章 199

洪秀全 199

光绪皇帝 199

康有为 200

梁启超 200

孙中山 200

慈禧太后 200

蒋介石 201

汪精卫 201

李大钊 201

政治制度与政治机构 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见政治卷) 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 202

当代中国政治 202

王明 202

陈独秀 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 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见政治卷) 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20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204

协商制度 204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和罢免制度 205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度 20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5

干部制度 206

国家行政制度 206

行政监察制度 206

中国的离休制度 207

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207

中国的退休制度 207

地方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0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8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见政治卷) 20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209

全国人大常委会 209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209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会议 209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1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10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210

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211

县级人大常委会 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11

省级人大专门委员会 211

省级人大常委会 211

国务院各部委 212

省级人民政府组织机构 213

省级人民政府 213

县级人民政府 213

国务院事业单位 213

国务院办事机构 213

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机构 214

乡镇级人民政府 214

乡镇级人民政府组织机构 214

城镇居民委员会 214

村委会 214

中国的公安机关 215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2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216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216

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 216

全国政协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 217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 217

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 217

全国政协妇女青年委员会 217

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委员会 218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218

政协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 218

政协全国委员会教育文化委员会 218

政协全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 219

政协全国委员会医卫体委员会 219

政协全国委员会法制委员会 219

中国共产党 219

中国共产党 219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221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21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222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22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222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 223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223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 223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 22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224

中共中央政治局 224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22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224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 225

中共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225

中共机关党委、党组 225

中共中央书记处 225

中国共产党的省级组织 226

中国共产党的县级组织 226

《中国共产党章程》(十二大) 226

中共同各级政府机构的关系 227

中共同各级政协的关系 227

中共同各级民主党派的关系 227

中共同各级群团组织的关系 227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政策 228

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 228

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229

中国共产党党性原则 230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230

中国共产党的纪律 230

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 231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 231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231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 231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 232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232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 232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232

中国共产党党风 232

共产党员 233

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233

中国民主党派及群众团体 233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233

中国民主同盟 234

中国民主建国会 234

中国民主促进会 235

中国农工民主党 235

中国致公党 236

九三学社 236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37

中华全国总工会 237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38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238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239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239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239

台湾同学会 240

黄埔军校同学会 240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240

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 240

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 240

中国少年先锋队 240

时期(1949.10——1956.12) 241

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 2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 241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成立 241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 241

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 241

政治事件 241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241

欧美同学会 241

“三反”“五反”运动 242

土地改革运动 242

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242

镇压反革命运动 242

建国初期的整党整风运动 242

反对高岗、饶漱石反党分裂活动 243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243

的斗争 243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243

抗美援朝运动 243

全国第一次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244

中共各级监察机构的建立 244

中共八大一次会议 244

红与专的论争 245

整风反右 245

大跃进运动 245

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 245

(1957.1——1966.4) 245

社会主主建设道路探索时期 245

(1966.5——1976.10) 246

《五·一六通知》的发表 246

“文化大革命”时期 246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建立 246

红卫兵运动 246

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批判 246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46

庐山会议及反右倾运动 246

夺权运动 247

文攻武卫 247

《公安六条》的颁布 247

“二月抗争” 247

《十六条》的制定 247

“清理阶级队伍” 248

斗批改运动 248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48

整党建党运动 248

“571工程”纪要 249

批陈整风运动 249

“九·一三”事件 249

“一打三反”运动 249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250

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 250

“批林批孔”运动 250

天安门事件 251

周恩来逝世 251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251

毛泽东逝世 251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251

(1976.10—— ) 25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52

揭批“四人帮” 252

两年徘徊 252

“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252

中共各级党校的恢复和党校教育 25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53

正规化 253

平反冤假错案 253

“两个凡是” 253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5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54

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255

《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几个问题的指示》 255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255

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 255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256

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与实施 25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256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见政治卷) 257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 257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257

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 257

部分单位党员的重新登记 258

政治体制改革 258

体制改革 258

机构改革 258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 259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259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259

国务院机构改革(1982年) 260

国务院机构改革(50年代末——60年代) 260

国务院机构改革(1988年) 260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60

《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 261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61

政社分开 262

政经分开 262

建立协商对话制度 262

政企分开 262

廉政建设 263

实行顾问制度 263

改革党内选举制度 263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263

领导干部的“四化” 263

建设 264

县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 264

县级直接选举 264

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264

精简机构 264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解放台湾 265

国共合作 265

联合宣言》 265

一国两制 265

爱国统一战线 265

祖国统一 265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 266

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政策 266

台独 267

独台 267

告台湾同胞书 267

香港问题 268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68

香港基本法 268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268

三通四流 268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 269

声明》 269

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 269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居民 270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 270

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270

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270

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 271

中国政府对澳门问题的基本政策 271

声明》 271

澳门问题 271

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文献 272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272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72

黄埔军校同学会 272

国务院港澳办公室 27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73

基本理论 27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273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273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74

勤俭建国”的方针 275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75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75

“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275

过渡时期总路线 275

“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 275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76

基本路线 27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76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276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 277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277

决议》 277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277

《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廉政建设会议 2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278

纪要》 278

《中共中央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 278

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 279

《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 279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2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 27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 28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280

《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 280

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 280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 28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81

政治人物(按姓氏笔画为序) 282

三画 282

万里 282

习仲勋 282

马文瑞 282

马国瑞 282

王光英 283

王任重 283

王汉斌 283

王洪文 283

王从吾 283

四画 283

马叙伦 283

王震 284

王首道 284

王鹤寿 284

邓小平 284

王恩茂 284

王昆仑 284

邓兆祥 285

邓颖超 285

邓子恢 285

韦国清 286

毛泽东 286

邓演达 286

田纪云 287

五画 287

叶飞 287

叶群 287

方毅 287

乌兰夫 287

叶飞(见《政治卷·人物》) 287

乔石 288

吕正操 288

任弼时 288

六画 288

史良 288

朱学范 289

纪登奎 289

朱德 289

华国锋 289

朱镕基 290

朱蕴山 290

刘少奇 290

刘宁一 290

刘华清 290

刘斐 291

刘澜涛 291

刘靖基 291

江泽民 291

刘顺元 291

江青 292

许广平 292

许世友 292

许德珩 292

庄希泉(见《政治卷·人物》) 293

庄希泉 293

孙起孟 293

孙晓村 293

孙健 293

七画 293

李一氓 293

李烛尘 294

李作鹏 294

李先念 294

李正亭 294

李井泉 294

李昌 295

李济深 295

李铁映 295

李素文 295

李雪峰 295

李瑞环 295

李鹏 296

李德生 296

李锡铭 296

李富春 296

李维汉 296

李德全 297

杨汝岱 297

杨成武 297

杨明轩 297

杨静仁(见政治卷) 298

杨秀峰 298

杨尚昆 298

杨得志 298

杨静仁 298

吴德 299

吴桂贤 299

吴法宪 299

邱会作 299

苏子蘅 299

苏振华 299

邹家华 300

何香凝 300

宋任穷 300

何香凝(见《政治卷·人物》) 300

余秋里 300

何长工 300

宋平 301

宋庆龄 301

谷牧 301

康克清 302

汪东兴 302

汪锋 302

康生 302

康世恩 302

沙千里 303

沈钧儒 303

陈云 303

陈丕显 304

陈永贵 304

陈再道 304

陈伯达 304

陈作霖 304

陈叔通 304

张冲 305

陈慕华 305

陈其尤 305

陈锡联 305

张廷发 306

张启龙 306

张闻天 306

张春桥 306

张治中 306

张策 307

张澜 307

张鼎丞 307

张爱萍 307

陆定一 308

八画 308

林伯渠 308

林枫 308

林彪(见军事卷) 308

林盛中 308

周谷城 309

周建人 309

周恩来 309

周培源 309

季方 310

欧阳钦 310

屈武 310

九画 310

胡子昂 310

周淑韬 310

胡厥文 311

胡绳 311

胡启立 311

胡愈之 311

胡乔木 311

胡耀邦 312

赵紫阳 312

荣毅仁 312

柯庆施 312

姚依林 313

姚连蔚 313

十画 313

袁任远 313

秦基伟 313

姚文元 313

倪志福 314

钱昌照 314

钱正英 314

耿飚 314

徐冰 314

姬鹏飞 315

高岗 315

高崇民 315

费孝通 315

陶峙岳 315

陶铸 315

郭述申 316

十一画 316

黄永胜 316

黄炎培 316

黄琪翔 316

黄鼎臣 317

萧华 317

萧克 317

章伯钧 317

章乃器 317

章蕴 318

阎明复 318

强晓初 318

十二画 318

彭冲 318

彭泽民 318

彭真 319

韩天石 319

韩光 319

韩先楚 319

董必武 319

董其武 320

董寅初 320

傅作义 320

程思远 320

程子华 320

程潜 320

谢觉哉 321

谢雪红 321

谢富治 321

十三画以上 322

雷洁琼 322

楚图南 322

蔡廷锴 322

蔡畅 322

中华法系 322

蔡啸 322

缪云台 322

滕代远 323

谭震林 323

廖汉生 323

廖承志 323

廖承志(见《政治卷·人物》) 323

赛福鼎·艾则孜 324

溥一波 324

魏文伯 324

赛福鼎·艾则孜(见政治卷) 324

法制建设卷 327

概述 327

古代中国法制建设 329

立法思想 329

法制事件 329

商鞅立木布大信于天下 329

张释之秉公执法 329

戴胄犯颜直谏 329

汉文帝改制 329

法制人物 329

周公 329

张斐 330

杜预 330

刘颂 330

包拯 330

宋慈 330

黄宗羲 330

刑事法规 331

法经 331

云梦秦简 331

汉律 331

开皇律 331

唐律疏议 331

宋刑统 331

元典章 331

大明律 332

大清律例 332

礼 332

礼治 333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思想 333

孔子的法制思想 334

韩非的法制思想 334

封建正统法制思想 334

李世民的法制思想 334

经济法规 335

茶法 335

盐法 335

民事法规 335

司法机关 335

中央司法机关 335

地方审判机关 336

近代中国法制建设 336

革命根据地的法制 336

立法思想 337

清末修律指导思想 337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思想 337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立法思想 337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立法思想 337

革命根据地立法思想 337

法制人物 337

薛允升 337

沈家本 337

孙中山(见政治卷) 337

马锡五 337

法制事件 337

清末修律 337

法典·法规 338

钦定宪法大纲 33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38

袁记约法 338

贿选宪法 338

六法全书 33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338

谘议局(见政治卷) 339

资政院(见政治卷) 339

法制机构 339

南京临时参议院 339

行政院 339

立法院 339

司法院 339

监察院 339

考试院 339

修订法律馆 339

宪政编查馆 339

中国土地法大纲 339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339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339

法律编查馆 340

司法机关 340

会审公廨 340

大理院 340

高等审判厅 340

地方审判厅 340

初级审判厅 340

法制局 340

裁判部 340

边区高等法院 340

边区地方法院 340

司法范例 340

马锡五审判方式 340

调解制度 340

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341

法理学 341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 341

法律 341

法律渊源 341

法律关系 341

法律关系主体 341

法律关系客体 342

法律关系内容 342

法律体系 342

法制 342

立法 342

立法原则 342

立法程序 343

法律解释 343

法律解释原则 343

法律解释分类 343

守法 343

司法 343

宪法 34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44

法律责任 344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45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45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45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45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3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结构形式 3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基本权利平等权 346

政治权利和自由 346

个人、人身自由 347

社会经济权利 347

教育科学文化权利 347

特定公民的权利 3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基本义务 3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 3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3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3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50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350

基本法》 350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3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3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351

行政法 352

行政法渊源 352

行政法分类 352

行政法基本原则 353

行政合法性原则 353

行政合理性原则 353

行政法主体 353

国家行政机关 353

授权行政主体 353

国家行政机关组织法 353

国家公务员 353

国家公务员法 354

行政处分 354

行政相对人 354

行政行为 354

行政行为分类 354

行政立法 354

行政立法机关 355

国务院法制局 355

行政立法形式 355

行政立法程序 355

行政执法 355

行政许可 355

行政确认 355

行政奖励 355

行政命令 355

行政监督检查 355

行政处罚 355

行政强制执行 356

行政合同 356

行政司法 356

行政复议 356

行政裁决 356

行政仲裁 356

行政调解 356

行政程序 356

行政程序法 356

行政法制监督 357

行政监察 357

审计监察 357

国家行政赔偿 357

国家求偿权 357

国家行政补偿 357

公安行政法 357

公安行政机关 357

公安行政法的体系 357

行政诉讼法 358

行政诉讼 35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358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358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358

行政诉讼管辖 358

行政诉讼参加人 358

行政诉讼证据 358

行政诉讼的起诉和受理 358

行政案件的审理程序 359

行政案件的判决 359

行政诉讼执行 359

组织法 3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59

组织法》 3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359

国务院 359

国务院领导体制 359

国务院会议制度 359

国务院职权 359

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3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360

人民法院组织系统 360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6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360

人民法院 360

人民法院的任务 36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361

人民检察院 361

人民检察院的任务 361

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 361

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361

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 3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 361

组织法》 361

刑法 361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 3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62

犯罪客体 363

犯罪构成 363

犯罪 363

犯罪行为 364

责任能力 364

责任年龄 364

犯罪主体 364

犯罪客观方面 364

犯罪主观方面 365

犯罪结果 365

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 365

犯罪的因果关系 365

正当防卫 366

紧急避险 366

故意犯罪的形态 366

犯罪预备 366

犯罪未遂 366

犯罪中止 366

犯罪既遂 366

共同犯罪 366

共同犯罪的形式 366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367

刑罚 367

刑罚的种类 367

管制 367

拘役 367

有期徒刑 367

无期徒刑 367

死刑 367

死缓 367

剥夺政治权利 368

没收财产 368

驱逐出境 368

刑罚的适用 368

量刑 368

累犯 368

自首 368

数罪并罚 368

罚金 368

缓刑 369

减刑 369

假释 369

时效 369

反革命罪 369

危害公共安全罪 370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 370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370

侵犯财产罪 371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371

妨害婚烟、家庭罪 371

渎职罪 371

军人违反职责罪 372

刑事诉讼法 372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372

辩护 373

陪审制度 373

回避 373

管辖 373

强制措施 373

证据 374

证明 374

立案 374

侦查 375

提起公诉 375

免予起诉 375

不起诉 375

附带民事诉讼 375

一审程序 375

合议庭 375

自诉案件 375

二审程序 376

死刑复核程序 376

审判监督程序 376

执行 376

民法 376

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377

公民 377

公民民事能力 37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77

监护 378

宣告失踪 378

宣告死亡 378

个体工商户 378

农村承包经营户 379

个人合伙 379

法人 379

民事行为 379

民事法律行为 379

无效民事行为 380

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行为 380

代理 380

民事权利 380

所有权 381

国家所有权 381

集体所有权 381

个人所有权 381

债权 381

合同 381

侵犯行为 381

无因管理 381

不当得利 381

人身权 381

民事责任 382

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382

侵权的民事责任 382

婚烟法 383

遗嘱继承 383

法定继承 383

继承法 383

知识产权法 38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3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384

遗产处理 384

遗赠扶养协议 384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385

公司法 385

无限公司 386

有限公司 386

股份公司 386

两合公司 386

破产法 387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 387

破产原因 387

破产受理 387

债权人会议 387

和解整顿 388

破产宣告 388

破产财产 388

破产清算 389

票据法 389

本票 389

汇票 389

支票 389

经济法 390

企业法 3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 390

企业法》 39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 391

企业条例》 3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 391

企业条例》 3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391

《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 391

合同法 3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3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 392

环境保护法 39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93

民事诉讼法 3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393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393

当事人平等原则 393

调解原则 394

处分原则 394

支持起诉原则 394

人民调解原则 394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 394

级别管辖 394

地域管辖 394

专属管辖 394

协议管辖 395

民事诉讼当事人 395

民事共同诉讼人 395

代表人诉讼 395

民事诉讼第三人 395

民事诉讼证据 395

法院调解 395

先予执行 396

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396

普通程序 396

财产保全 396

简易程序 397

待别程序 397

督促程序 397

公示催告程序 397

民事执行程序 398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398

综合类 398

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398

中国法学会 398

张友渔 399

周鲠生 399

王铁崖 399

倪征澳 400

李浩培 400

邓小平法律思想 400

董必武法律思想 400

韩德培 400

彭真法律思想 401

对外关系卷 405

概述 405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 408

张骞出使西域 408

丝绸之路 408

马可·波罗来华 409

郑和下西洋 409

中俄尼布楚界约 409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 410

重要外交条约 410

南京条约 410

天津条约 410

北京条约 410

马关条约 411

辛丑条约 411

二十一条 411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411

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 411

中美新约 412

中英新约 412

中法新约 412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412

中美友好通商航条约 412

外交制度人物 413

租界 413

领事裁判权 413

协定关税 413

片面最惠国待遇 414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414

奕 414

陆征祥 415

王宠惠 415

顾维钧 415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415

重大事件 415

毛泽东访问苏联 415

中美大使级会谈 416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416

中国参加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417

周恩来访问亚非欧 417

毛泽东出席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 417

刘少奇访问亚洲五国 418

支持越南的抗美战争 418

越南反华排华 418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 419

尼克讼访华 419

邓小平访美 419

中日邦交正常化 419

中苏关系正常化 420

重要外交文件 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 4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 4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权条例 423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同外国缔结条约的批准手续的决定 424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425

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425

中国同印尼关于双重国籍条约 425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425

中美上海公报 426

中美领事条约 426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426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426

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427

对外政策 427

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27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427

中国对西方“人权外交”的基本政策 428

中国处理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基本政策 429

中国处理与东欧国家关系的基本政策 429

中国处理与美国关系的基本政策 429

中国处理与日本国关系的基本政策 430

中国对柬埔寨问题的基本政策 430

中国对中东问题的基本政策 431

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的基本政策 431

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问题的基本政策 431

中国对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的基本政策 432

中国对裁军问题的基本政策 432

当代中国与各国的国家关系 432

中国同美国的关系 432

中国同日本的关系 435

中国同西欧地区国家的关系 436

中国同苏联的关系 438

中国同独联体的关系 439

中国同东欧国家的关系 440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441

中国同朝鲜的关系 442

中国同越南的关系 443

中国同印度的关系 444

中国同以色列的关系 445

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446

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447

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 447

中国同大洋洲国家的关系 448

中国同加拿大的关系 449

中国同澳大利亚的关系 450

中国同欧洲共同体的关系 451

中国同英国的关系 452

中国同法国的关系 453

中国同德国的关系 454

中国同意大利的关系 454

中国同联合国的关系 455

中共的对外联络工作 456

当代中国政府与国际事务 457

中国与裁军事务 457

中国在多边经济领域的工作 457

中国在多边社会领域的工作 458

中国在多边法律领域的工作 459

中国与联合国专门机构 460

中国与联合国政治与安全事务工作 461

中国对外核能合作 462

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463

中国与77国集团的关系 463

中国与非洲统一组织 464

中国与国际刑事警察组织 464

中国与世界旅游组织 464

外交机构与组织 464

外交部 464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 465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465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465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 465

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 465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465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见对外关系卷) 465

国务院外事办公室 465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 466

中葡联合联络小组和中葡土地小组 466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466

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 466

当代中国外交人物及思想 466

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 466

周恩来外交思想 466

《周恩来外交文选》 466

邓小平外交思想 467

陈毅外长的外交家风范 468

乔冠华 468

姬鹏飞 468

黄镇 469

黄华 469

王炳南 469

吴学谦 469

钱其琛 469

宦乡 469

吴学谦(《见对外关系卷》) 469

李鹿野 470

民族卷 473

概述 473

民族的构成、分布及演变 475

炎帝族 475

黄帝族 475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 475

东夷族 476

蛮夷族 476

华夏族 476

肃慎 476

东胡 476

林胡 476

楼烦 476

匈奴 476

乌桓 476

鲜卑 476

夫余 476

挹娄 476

乌孙 476

氐 477

羌人 477

月氏 477

丁零 477

勿吉 477

室韦 477

柔然 477

敕勒 477

俚人 477

僚人 477

突厥 477

吐蕃 478

党项 478

靺鞨 478

契丹 478

女真 478

民族文字 478

突厥文 478

回纥文 478

回纥 478

白文 479

契丹文 479

西夏文 479

女真文 479

蒙古新字 479

蒙古文 479

傣文 479

满文 479

藏文 479

民族政策 479

亭障制度 479

属国制和边郡制 479

和亲政策 480

羁縻府州 480

土官制 480

行省制 480

驿站的设置 480

土司制度 480

改土归流 481

盟旗制度 481

伯克制度 481

民放关系及其大事 481

民族关系 481

张骞出使西域 482

苏武牧羊 482

昭君出塞 482

班超出使西域 482

孝文帝改革 483

文成公主入藏 483

澶渊之盟 483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483

东汉羌人起义 483

流民起义 484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 484

舍利畏起义 484

福建畲人的抗元斗争 484

大藤峡瑶民起义 484

陕甘宁青回民起义 484

近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斗争 485

外来民族压迫 485

英帝国主义与西藏的民族分裂活动 485

西藏“驱汉”事件 486

沙皇俄国与蒙古、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 486

各族人民的反帝斗争 487

日本帝国主义策划满、蒙独立 487

少数民族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488

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民族政策 489

伊盟武装暴动 489

海固事变 489

白沙起义 489

新疆三区革命 490

二·二八起义 490

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 490

少数民族对红军的支援 491

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491

蒙古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492

回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492

海南岛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493

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 493

少数民族基本状况 493

满族 493

高山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493

朝鲜族 494

赫哲族 494

蒙古族 494

达斡尔族 494

鄂温克族 494

鄂伦春族 494

回族 494

东乡族 494

撒拉族 494

保安族 494

裕固族 494

土族 494

维吾尔族 494

哈萨克族 495

柯尔克孜族 495

乌孜别克族 495

塔吉克族 495

塔塔尔族 495

俄罗斯族 495

锡伯族 495

藏族 495

门巴族 495

珞巴族 495

羌族 495

白族 495

彝族 496

哈尼族 496

傣族 496

傈僳族 496

佤族 496

拉祜族 496

纳西族 496

景颇族 496

布朗族 496

阿昌族 496

普米族 496

怒族 496

德昂族 496

独龙族 497

基诺族 497

苗族 497

布依族 497

侗族 497

水族 497

仡佬族 497

壮族 497

瑶族 497

仫佬族 497

毛南族 497

京族 497

土家族 497

黎族 497

畲族 497

高山族 498

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 498

语言文字 498

饮食 498

居住 498

交通工具 498

服饰 499

婚姻 499

丧葬 499

节日 500

宗教信仰 500

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大事 500

西藏和平解放 500

平息西藏叛乱 501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 501

民族政策教育活动 502

民族识别工作 50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503

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503

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四个自治区的建立 504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与发展 504

民族乡的建立 505

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505

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505

“内人党”事件 506

平息西藏骚乱 506

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507

民族政策与文献 507

民族平等 507

民族团结 508

民族区域自治 508

尊重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的 509

自由 509

尊重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509

政策 510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510

对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 510

《政务院关于民族事务的几项决定》 511

《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 511

《关于民族贸易会议的报告》 511

《民族关系》 512

《有关民族政策的若干问题》 512

《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 514

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 514

《政务院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 514

《关于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问 514

题的报告》 514

规定》 514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515

区的指示》 515

《国务院关于更改相当于区的民族自治 515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516

《少数民族问题》 516

讲话》 517

《乌兰夫副总理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 517

《关于争取达赖集团和外逃藏人回归问 518

《对民族贸易企业实行“三项照顾”政策》 518

题的请示报告》 518

的任务》 51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民族工作 519

《国家民委党组关于做好杂居、散居少 520

数民族工作的报告》 520

《关于地方民族主义分子摘帽问题的 521

请示》 521

《关于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 522

工作的报告》 522

《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 522

《西藏民族解放的道路》 523

《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 524

《关于加强边远地区科技队伍建设若干 525

政策问题的报告》 525

《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 5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2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 527

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 527

《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 527

《商业部关于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 528

商业若干问题的报告》 528

《对全国人大民委工作的几点意见》 528

《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 529

《关于节俭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庆祝活动的通知》 529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三定”方案》 530

《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30

民族工作会议 531

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 531

全国第五次民族贸易工作会议 531

全国边防工作会议 532

全国民族政策宣传工作座谈会 532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 533

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 533

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工作会议 534

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的会议 534

中央书记处讨论内蒙古自治区工作的 535

会议 535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535

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座谈会 536

民主党派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四化建设服务挂钩会议 536

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 537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会议 537

全国民委主任(扩大)会议 538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538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会议 538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539

民族自治机关和民族工作机构 540

省级民族自治机关 540

县级民族自治机关 540

乡级民族自治机关 540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见民族卷) 540

全国人大民委 540

国家民委 541

全国政协民族委员会 541

民族学院 541

中央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民族语文 541

翻译局 541

民族出版社 54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542

中央民族歌舞团(《见文化卷》) 542

民族研究书刊 542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542

《民族团结》 542

《民族研究》 542

《民族语文》 542

《民族文学》 543

《民族画报》 543

《民族译丛》 543

少数民族著名人士 543

乌兰夫(见政治卷) 543

韦国清(见政治卷) 543

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 543

溥仪 543

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见民族卷) 543

包尔汉·沙希迪 544

翦伯赞 544

司马义·艾买提 544

阿沛·阿旺晋美 544

帕巴拉·格烈朗杰 544

宗教卷 547

概述 547

古代中国宗教 548

我国宗教的出现和发展 548

原始宗教 548

萨满教 548

古代宗教 549

国外宗教的传人和发展 550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550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 550

藏传佛教 552

傣族佛教 552

中国佛教传记 552

伊斯兰教的传入和发展 553

回教 554

天主教的传入和发展 554

基督教的传入和发展 554

民间宗教 555

白莲教 555

无为教 555

拜上帝教 555

历史事件 556

神灭与神不灭之争 556

老子化胡之争 556

“四次灭佛”运动 556

中国礼仪之争 557

宗教名人 557

玄奘 557

一行 558

鉴真 558

近代中国宗教 558

基本状况 558

外国宗教势力的入侵与罪行 558

洋教势力的扩大及其活动 559

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 560

外国教会举办的公益事业 560

宗教组织 561

佛教院校 561

宗教名人 562

马相伯 562

圆瑛 562

陈撄宁 562

喜饶嘉措 562

赵紫宸 563

吴耀宗 563

张家树 563

易心莹 563

皮漱石 563

马坚 563

赵朴初 564

丁光训 564

张杰 564

达赖喇嘛·丹增嘉措 564

当代中国宗教 564

基本状况 564

建国初期的宗教界 564

宗教界反帝爱国运动 565

宗教信仰概况 565

汉族地区宗教信仰概况 566

台湾省宗教信仰概况 566

地下宗教势力及其活动 567

宗教界落实政策 567

宗教界的国际交流 568

宗教界对四化建设的贡献 568

方针政策 568

《国务院关于伊斯兰教名称问题的通知》 568

关于建议为全国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摘掉“执行投降主义路线帽子”的请示报告 569

关于《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的通知 569

《关于达赖喇嘛回国的五条方针》 569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 569

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569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 570

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通知 5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宗教条款 570

《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 571

寺观的报告》的通知 571

《一定要抓紧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571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71

管理机构 572

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 572

地方宗教事务管理机构 572

组织和院校 572

中国佛教协会 572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572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573

中国道教协会 573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573

中国基督教协会 573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 574

金陵协和神学院 574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 574

中国佛学院 574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 574

教义和经典 574

佛教教义 574

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 574

八正道 575

道教教义 575

伊斯兰教教义 575

基督教教义 575

天主教教义 576

大藏经 576

道藏 576

古兰经 577

圣训 577

圣经 577

《道德经》 577

礼仪和节日 578

佛教礼仪 578

道教礼仪 578

伊斯兰教礼仪 578

基督教礼仪 579

天主教礼仪 579

佛教节日 579

道教节日 580

伊斯兰教节日 580

拜拉特夜 580

盖德尔夜 580

基督教节日 580

圣诞节 580

天主教节日 581

术语和戒规 581

禅定 581

顿悟 581

轮回 581

涅槃 581

无为 582

清静 582

寡欲 582

登霄 582

弥撒 582

十字架 582

道教戒规 583

天主教教规 583

偶像和教祖 583

释迦牟尼 583

佛教戒律 583

太上老君 584

安拉 584

穆罕默德 584

耶稣 584

教职和场所 585

佛教教职 585

喇嘛、活佛 585

道士 585

阿訇 585

穆斯林 585

基督教教牧 585

天主教神职 586

佛教寺庙 586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586

道教宫观 587

清真寺 587

教堂 588

侨务卷 591

概述 591

古代中国的侨务 595

鉴真和尚赴日 595

印尼红溪惨案 595

罗芳伯创办兰芳公司 595

清政府迫害陈怡老事件 595

华侨的由来 596

侨务机构的沿革 596

近代中国的侨务 596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597

侨工事务局 597

内政部侨务局 597

国民党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 598

行政院侨务委员会 598

立法院侨政委员会 598

监察院侨务委员会 598

侨务法规 598

清朝的侨务法规 598

北洋政府的侨务法规 598

广东革命政府时期的侨务法令 59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侨务法规 599

华侨在世界各地 599

早期华侨小商业 599

开发印度尼西亚锡矿的华工 600

华侨与新加坡的早期开发 600

建设马来西亚的华侨先人 600

华侨拓殖诗巫新福州 601

早期华工在美、加 601

早期华工在古巴 602

早期华工赴南非 602

苏联红军成立中国团 602

星洲华侨义勇军 602

马华人民抗日军 603

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 603

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 603

苏岛华侨反法西斯总同盟 603

华侨与中国革命 603

华侨与辛亥革命 603

华侨与北伐战争 604

华侨与五卅运动 604

华侨与省港大罢工 604

南洋华侨抵制日货运动 604

南洋机工团 604

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 605

南侨总会 605

爪哇华侨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 605

华侨人物 605

邓荫南 605

黄乃裳 605

孙眉 606

王绍经 606

李清泉 606

侨务名词术语 606

华侨 606

华人 607

归国华侨 607

侨眷 607

唐人 608

猪仔 608

唐山 608

唐人街 608

华侨社会 608

华人社会 608

海外关系 608

侨务工作及其对象 608

华侨企业 608

华侨农场 608

华侨工厂 609

归侨侨眷企业 609

侨报 609

桥校 609

侨团 609

侨汇 609

当代中国的侨务 609

侨务机构 60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 609

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 609

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 610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610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法律顾问 610

委员会 61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610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的产生与 611

发展 611

侨务会议 611

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第一次侨务扩大会议 611

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1953年侨务扩大会议 611

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第四次侨务扩大会议 612

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1958年全国侨务工作会议 612

第一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 612

第二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 612

第三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 612

1978年全国侨务会议 613

省、市、自治区侨办主任会议 613

全国国内侨务工作座谈会 613

全国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工作座谈会 613

第四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 613

侨务政策法规 614

国内侨务工作16字方针 614

关于华侨国籍的政策 614

关于落实侨务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 615

关于安置归侨的政策 615

关于侨房的政策 615

关于引进侨资、技术、设备与人才的政策 616

关于华侨等捐赠的政策 617

华侨对国内亲属捐赠小型生产工具 617

的政策 617

关于华侨农场、林场等企业的政策 618

关于侨联团体办公司或企业的政策 618

关于侨汇政策 618

关于归侨、侨眷出境探亲、定居的政策 619

关于华侨、归侨青年、归侨子女等升学的政策 619

关于归侨、侨眷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 619

关于归侨、侨眷干部、职工住房困难给予适当照顾的政策 620

关于充分发挥归侨、侨眷干部和知识分子作用的政策 620

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收养国内子女的政策 620

《国务院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 620

《华侨申请使用国有的荒山荒地条例》 620

《华侨捐资兴办学校办法》 621

《海关对归国华侨携带行李物品优待办法》 621

《国务院关于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的指示》 621

《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 621

《关于落实“文革”期间被挤占的华侨私房政策的若干规定》 622

《国务院关于加强华侨和港澳同胞捐 622

赠进口物资管理的通知》 622

《关于侨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 622

常驻代表机构的管理办法》 622

《对侨资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汇管理施行细则》 623

《华侨同国内公民、港澳同胞同内地公 623

民之间办理婚烟登记的几项规定》 62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624

关于办好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的报告 624

的通知》 624

《国务院关于加强华侨、港澳台同

返回顶部